文章目錄
最近要拜訪一位控糖的長輩,送糕點太殘忍,買雞精又像探病,還是茶葉禮盒最穩妥。
但我一直是個「茶葉麻瓜」。那些梨山、大禹嶺像外星文,時價、兩的標價像暗號。腦內小劇場吵翻天,如果被問「清香還是熟香」要怎麼答?我只是想買個禮物,怎麼就變得像期末考了呢?

一翻搜尋,我被Google Maps評價4.9顆星的【雋美佳茶葉行】吸住目光。那是一家將近40年的老字號茶行,鄰近科技大樓,以生意鼎盛、茶葉品質可靠著稱,門面明亮、沒有生人勿近的氣場。

再深入一查,發現連台北香格里拉飯店的餐廳,也在用他們的茶包。好!就是這家了!
門口的烘焙香,先安定了浮躁的心
門一推開,迎面是暖暖的麥芽與焦糖香,像烤箱裡的穀物慢慢回甜,店裡的烘茶機正低聲運轉,帶著安定的節奏,給人一種放鬆感。

第一眼的印象,是現場茶款非常齊全。從高山烏龍(梨山、翠峰、阿里山)到蜜香紅茶、紅玉,再到東方美人、桂花/玫瑰/洋甘菊等花茶,一應俱全,可以依自飲或送禮的情境,客製化搭配。


一位年輕斯文、看起來像二代老闆的人微笑招呼,我直白地說「我是茶葉麻瓜,想了解一下。」原以為會得到「唉唷!年輕人」的眼神,結果沒有。
他不講術語也不嘆氣,只問:「手搖飲喝幾分糖?口味偏清還是偏濃?是打算自飲還是送人?」像一場品茶諮詢。我的焦慮像被拎起來抖一抖,落了地。

服務的節奏感|先說生活再談茶X價格透明
在這家店,點茶不是背品項,而是把你的日常翻成一杯茶。
老闆不會先報茶名,他跟你聊你平常怎麼喝,清爽或濃厚?這次是自飲或送禮?若送禮,再問對象年齡與偏好。

有了這些線索,現沖一到兩款茶驗證,多數情況最多試三款,避免味覺疲勞影響判斷。最後才討論包裝與預算。
先圈口味,再用情境微調,茶名自然浮出來;若是送禮,永遠以收禮者會每天想喝的味道為準。

而且這裡不像我怕的傳統茶行,沒有「時價」的暗號,所有茶葉價格都標示透明,讓我這個麻瓜問得很安心!
雋美佳|從山頭走到杯裡的執著
談笑間,才知道這家店的來歷。
故事要從1986年說起。創辦人本身就迷茶,曾在台灣農林公司茶業部與精製廠任職,靠著跑遍產地的腳力與舌頭,從海拔600公尺一路試到2,600公尺,將各山頭的個性記在心上。

這份「寧可多花時間,也要選到對的茶」的執著,成了雋美佳的底蘊。
後來二代接手,把老派的講究,翻譯成更好懂的語言。你不用背茶名,只需描述生活情境;你不用一定用茶壺,完整原葉也能做成立體茶包。他們說「符合你的喜好,就是好茶;安心是第一個答案。」

也因此,雋美佳的所有產品,都是SGS農藥檢驗合格,也通過瑠公檢驗中心457項農藥檢查,甚至連茶包的包裝也通過檢驗。

反傳統試飲順序|先貴妃,再翠峰
飲茶的順序,多數茶行會安排先淺後深;但我那天卻是先重後輕。第一杯是貴妃烏龍(紅烏龍),第二杯才是翠峰高冷茶。


理由很務實。高山清香具有「清口」的能力,會把上一杯重茶的味道一口洗掉,舌面像被擦亮,冷冽山氣帶來的細緻與回甘因此更立體。老闆說「香與濃是反比」,越濃不一定越香。


先喝貴妃,是讓「蜜與厚」當底;再喝翠峰,讓「清與花」把舌面擦亮,把高山的乾淨與回甘推到聚光燈下。在這裡,試飲通常抓三款以內,這樣的排序能保留味覺體力,第三款若要微調,準頭也更高。

品飲|喝懂貴妃的溫柔,也看見翠峰的乾淨
貴妃烏龍|把厚與蜜鋪成溫暖底色
貴妃烏龍的茶湯是漂亮的琥珀色。

鼻尖一靠近,先撞見熟果與自然的蜜調。不是加了蜂蜜,而是小綠葉蟬著涎後植物自身反應帶出的香。入喉不黏,是溫潤的滑順,甜意在口腔打開,很快收整。

翠峰高冷茶|擦亮舌面的清朗
翠峰茶湯清亮帶蜜綠。一入口,腦袋浮現的是乾淨。沒有一絲粗糙的苦澀,花香像清晨樹林的薄霧,尾韻悠長,回甘俐落。

當貴妃的厚被翠峰洗過,舌面只剩明亮。以前覺得抽象的「冷冽山氣」,忽然有了形體。

好茶不靠名詞堆疊,靠身體反應
這裡試茶,講究「問、聞、望、飲」的節奏。先問口味,再聞茶香、望茶色、飲茶味。流程細緻妥貼,與其說在買茶,更像上一堂小型茶學工作坊。


因此,茶葉麻瓜如我,也記下幾個口訣:
🌱香在口,不滯喉|如果喉頭留著不自然的氣味,多半是處理或風味協調的問題。
🌱讓溫度說話|好茶熱時好喝,涼了也順口,不該只在「冰塊未融」那幾分鐘特別好喝。
🌱別迷信越濃越香|找到香與濃的交叉點,才是耐喝的關鍵。
茶包的頓悟|馬克杯也能把好茶泡好
我還有個心魔,是回家泡不出現場的味道。老闆指著牆上一整排立體三角茶包說「茶包只是衣服,裡面放什麼才是重點。」


想到來之前查的資料,原來這就是連五星飯店香格里拉、甚至許多企業都選用的的茶包。能穩定供應B2B通路,代表品質是禁得起考驗的。




雋美佳把完整茶葉裝進茶包,花材如桂花、玫瑰看得到原形,不靠噴香。馬克杯就能泡,搭配250-400 CC的水量,熱泡、冷泡皆宜。


但老闆也提醒兩個小規矩。
其一,讓茶包一直浸在水裡,香氣才會持續釋放;其二,若不小心泡重,別一股腦地加水沖淡,先短萃一小杯再倒回去調整,濃度會更穩定。
風味的最後一哩路|用自家設備烘到好
我對入口的大型烘茶機器頗感好奇,邊品茶,老闆也邊解惑。
雋美佳店裡有兩套設備,熱風烤箱擅長整香與走水,用循環熱風把水分帶走、把青味收乾淨,香氣線條更清楚。

另一台滾筒式遠紅外線茶葉精焙機,則讓茶葉內外受熱更均勻、降低含水、收斂雜味,讓風味更集中、口感更圓潤。

這些烘茶作業,多數茶行都委外製作,但雋美佳選擇自己烘,是為了穩定與控味。遇到濕冷雨下不停的日子,他們甚至願意把一批紅茶烘烤近兩天。
電價、人力與時間都是成本,但老闆只輕描淡寫一句「味道要能交代」帶過,這句話比任何行銷詞都實在。
帶走的不只是茶,還有一份底氣
最後,老闆幫我客製化搭配,以貴妃烏龍當主角,配上幾款花茶包,讓禮盒的預算和體面都抓得剛好。

我也幫自己帶了幾盒立體茶包,與幾球陳年普洱~它們現在安穩地躺在我的辦公室抽屜裡。




每當想衝去買手搖飲時,就沖一包茶包,待茶香花香開始逸散,嘴饞與焦慮就能被安撫。



更重要的是,我還帶走一份底氣。我知道自己的第一直覺口味,也懂得怎麼「對嘴」送禮,以及如何在馬克杯裡把香與濃調到交叉點。
從一個茶葉麻瓜,到淺淺知道要問什麼、怎麼選,中間的距離,原來只差一杯先重後輕的試飲。
如果你也想試|雋美佳在這裡
如果你跟我一樣,也是送禮焦慮的茶葉麻瓜,或想用銅板預算,喝到五星飯店等級的好茶,真心推薦你走一趟雋美佳。

雋美佳把近40載老茶行的底蘊,翻譯成年輕人聽得懂語言、做得到的日常。好茶可以是馬克杯裡的五分鐘,不需要茶海與秤。當「香在口,不滯喉」這句話在舌頭上成立,茶就已經照顧到你了。


走過這一遭,我懂了雋美佳的好評從何而來。我也喜歡,也會再來。
🏠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93號1樓(捷運科技大樓站步行約5分鐘)
☎02-27017608
🕤星期一~六 8:30–20:00
官網|https://www.jemmytea.com.tw/
FB|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jemmytea.tw
Google商家|https://maps.app.goo.gl/UzqHZzYuJ7dwoyAPA
